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绿意盎然的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的年轻人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,他背着剑袋,步伐坚定,眼神中既有学者的沉静,又有运动员的锐利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,远渡重洋来到哥大求学的中国击剑运动员。
从领奖台到象牙塔: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
2024年巴黎击剑大奖赛结束后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,刚刚获得亚军的他没有继续职业道路,而是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主修体育管理专业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巅峰期选择读书,”费若秋在哥大体育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,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,更是思考,我想了解体育背后的运作机制,探索运动员之外的职业可能性。”
这位25岁的运动员已经参加了超过100场国际比赛,获得过3次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和1次世锦赛铜牌,在光环背后,费若秋感受到的是知识的召唤。
跨洋求学:文化冲击与适应挑战
从法国训练基地到纽约常春藤校园,转变并非易事。“最初几个月非常艰难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我要同时应对全英文课程、陌生的学术环境和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。”
他的日常安排令人惊叹:早晨6点起床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图书馆学习,晚上继续技术和体能训练,即使对经历过严格职业训练的运动员来说,这种强度也颇具挑战。
“击剑和学术有相通之处,”费若秋微笑着说,“都需要专注、策略和持之以恒的精神,每当我遇到难题时,我会想起比赛中的关键时刻——保持冷静,分析情况,找到解决方案。”
击剑与学业的平衡之道
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教练安德森·米勒对我们表示:“费若秋带来了职业运动员的专业素养,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水平,还帮助校队成员提高技术理解,虽然他现在是全日制学生,但仍保持着高水平的训练强度。”
费若秋的创新训练方法令人印象深刻,他将学术理论应用到实践中,使用数据分析技术改进动作效率,通过生物力学原理优化进攻角度,甚至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比赛中的心理韧性。
“我现在更能理解每个动作背后的科学原理,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学习运动生理学让我知道如何更有效地恢复;管理课程帮助我更好地规划时间和目标,学术和击剑不是对立的,它们相互促进。”
文化桥梁:连接东西方击剑理念
拥有在中国接受基础训练、在法国提高技术、现在美国学习理论的独特经历,费若秋成为了不同击剑流派的文化使者。
“中国击剑注重基本功和纪律,法国强调艺术性和战术灵活性,美国则重视科学分析和创新思维,每种传统都有其价值,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我的目标是融合这些优点,形成更全面的击剑理念。”
他经常组织研讨会,与同学分享职业击剑经验,同时也从同龄人那里学习新鲜观点,这种交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——他正在帮助设计一款结合生物反馈技术的击剑训练设备,这源于一堂工程课的启发。
未来规划:体育产业的梦想
虽然暂时离开了职业剑道,但费若秋并未远离击剑运动,他计划毕业后投身体育管理领域,希望能够促进击剑运动在全球的发展。
“我希望能够搭建起连接职业击剑与大众参与的桥梁,”费若秋展望未来,“特别是在亚洲和北美地区,击剑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,我想创建一种新模式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。”
他的教授们对他寄予厚望,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项目主任戴维·威尔逊教授评价说:“费若秋带来了宝贵的实践经验,他的职业运动员视角丰富了课堂讨论,他对于体育产业有敏锐的洞察力,我相信他将在领域内做出重要贡献。”
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
对于正在考虑类似道路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建议:“体育和 education 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,现代运动员需要全面发展,即使选择职业道路,教育也能帮助你更长远地规划职业生涯;而学术追求中,体育精神也能让你更具韧性和纪律性。”
他特别强调学习外语和价值:“掌握英语和法语为我的职业生涯打开了无数大门,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理解不同文化的钥匙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常规的运动员叙事,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勇于突破舒适区,在不同领域追求卓越的旅程,从剑道到课堂,他从一个单方面发展的运动员转变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。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拿起他的剑,向我们演示了一个进攻动作,然后微笑着说:“你看,击剑就像解一道数学题——需要逻辑、创意和执行力,而学习,归根结底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比赛,对手是自己的局限。”
哥大的钟声响起,费若秋背起剑袋和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下一堂课堂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位现代运动员的全新可能——不仅是赛场上的竞争者,更是思想领域的探索者。